【成语】:打草惊蛇
【读音】:打(dá dǎ)草(cǎo)惊(jīng)蛇(shé yí)
【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解释】:原比喻惩甲菟乙。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四:“打草惊蛇,乃南唐王鲁为当涂令,日营资产,部人诉主簿贪污,鲁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示例】:空自去“~”,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九回)
【典故】: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读音】:打(dá dǎ)草(cǎo)惊(jīng)蛇(shé yí)
【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解释】:原比喻惩甲菟乙。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四:“打草惊蛇,乃南唐王鲁为当涂令,日营资产,部人诉主簿贪污,鲁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示例】:空自去“~”,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九回)
【典故】: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相关成语】:
暗锤打人 八字打开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棒打鸳鸯 包打天下 抱打不平 避强打弱 不打不成相识 不打不相识 不打自招 插科打诨 嗔拳不打笑面 趁哄打劫 趁火打劫 趁热打铁 成群打伙 成团打块 乘机打劫 乘热打铁 吹吹打打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白草黄云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拨草寻蛇 拨草瞻风 不弃草昧 餐风宿草 草草了事 草草收兵 草长莺飞 草船借箭 草创未就 草腹菜肠 草间求活 草菅人命 草芥人命 草庐三顾 草率从事 草率将事
被宠若惊 匕鬯不惊 匕鬯无惊 边尘不惊 吃惊受怕 宠辱不惊 宠辱若惊 怵目惊心 触目惊心 打草蛇惊 打鸭惊鸳 打鸭惊鸳鸯 大吃一惊 大惊失色 大惊小怪 担惊忍怕 担惊受恐 担惊受怕 耽惊受怕 躭惊受怕
杯弓蛇影 杯蛇鬼车 杯蛇幻影 杯影蛇弓 杯中蛇影 笔底龙蛇 笔走龙蛇 壁间蛇影 拨草寻蛇 草蛇灰线 长虺成蛇 长蛇封豕 春蛇秋蚓 春蚓秋蛇 打草蛇惊 打蛇打七寸 斗折蛇行 毒蛇猛兽 飞鸟惊蛇 封豕长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