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
详细解释 |
汉语字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相关查询 |
|
『氏』
拼音:shì zhī 注音:ㄕˋ ㄓ
部首:氏 部首笔画:4 总笔画:4 康熙字典笔画( 氏:4; )
|
五笔86:QAV 五笔98:QAV 仓颉:HVP
四角号码:72740 UniCode:U+6C0F 规范汉字编号:0151
◎ 民俗参考
汉字五行:金 是否为常用字:是
姓名学:姓
◎ 字形结构
[ 首尾分解查字 ]:丿七(pieqi)
[ 汉字部件构造 ]:氏
[ 笔顺编号 ]:3515
[ 笔顺读写 ]:撇折横折
◎ 基本解释
氏
shì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
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神农氏。太史氏。摄氏表。
氏
zhī
〔阏(
〔月氏〕见“y乶 )氏〕见“阏”。月”。
笔画数:4;
部首:氏;
笔顺编号:3515
◎ 音韵参考
[ 上古音 ]:支部禅三母,zjie
[ 广 韵 ]:章移切,上平5支,zhī,止開三平支A章
[ 平水韵 ]:上平四支·上声四纸
[ 唐 音 ]:*zhiɛ̌,jiɛ
[ 国 语 ]:shì,zhī,jīng
[ 粤 语 ]:si6zi1
◎ 索引参考[
古文字诂林 ]:09册,第41部,氏部,1
[
故训彙纂 ]:1213|1291.13
[
说文解字 ]:编号8324,第12卷下,氏部第1字
[
康熙字典 ]:
页597第18(点击查看原图)[
汉语字典 ]:卷3页2130第01
[
辞 海 ]:卷7页5020第1
◎ 新华字典详细解释
氏
shì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物体欲倾倒而将其支撑住的形象。是“支”的本字。本义: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同本义〖family;familyname〗
氏,姓氏。——《玉篇》。按,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略·氏族》
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也有以邑、官职、祖父的谥号或字为氏的
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顾炎武《日知录》
丁氏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察传》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乐府诗集·陌上桑》
加在远古传说人物后面、世袭官职后面的称谓。如:伏羲氏;太史氏;夏后氏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一家成员所共同采用的姓,以别于个别的名。如:张氏兄弟;王氏姐妹;氏姓(氏与姓;姓);氏胄(世家大族的后裔)
对学术、流派、专家、名人或宗教的称呼〖aformofaddressforcelebritiesandspecialists〗
妙思六经,消遥百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
又指古代世业职官的称号。如:保氏;职方氏;陈氏定理
旧时放在已婚妇女的姓后,或如通常在父姓前还加上夫姓的称呼〖acharacterplacedafteramarriedwoman’smaidenname〗
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夫人李氏;王张氏
姓
氏
shì
【代】
通“是”。此,这〖this〗
今知氏大国之君。——《墨子·天志下》。俞樾云:“知”字衍文。氏、是古通用。“今氏”即“今是”也。
唯氏三族之不虞。——《白虎通·宗族》
氏为庄公。——《汉书·地理志》
另见zhī
氏族
shìzú
〖clan〗原始社会由血统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的集体。氏族内部禁婚,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产和集体消费
氏
zhī
——见“月氏”(Yuèzhī):汉代西域国名
另见shì
◎ 汉语大字典解释
[①][shì]
[《廣韻》承紙切,上紙,禪。]
(1)上古贵族表明宗族的称号,为姓的分支。
(2)家族。
(3)指家。
(4)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国名均系以氏。
(5)系于姓或姓名字号之后以为敬称。
(6)系于亲属尊长称谓之后以为尊称。
(7)旧时妇女出嫁后称氏。多在其前冠以父姓。
(8)古代官爵、职司或称氏。
(9)朝代或称氏。
(10)古代少数民族支系或称氏。
(11)对学术、流派或宗教的称呼。
(12)类,种类。
(13)谓以之为同类。
(14)取名,命名。
(15)通“是”。此,这。
(16)通“是”。助词。犹夫。
(17)通“是”。犹者。
(18)姓。五代有氏叔琮。见《旧五代史·梁书》本传。
[②][zhī]
[《廣韻》章移切,平支,章。]
见“月氏”。
[③][jīng]
[《廣韻》子盈切,平清,精。]
狋氏,汉县名。
◎ 康熙字典解释
【辰集下】【氏字部】 氏; 康熙笔画:4; 页码:页597第18(点击查看原图)【唐韻】承旨切【集韻】【韻會】【正韻】上紙切,𠀤音是。氏族也。【白虎通】有氏者何,貴功德,下伎力,所以勉人爲善也。【左傳·隱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爲諡,因以爲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疏】釋例曰:別而稱之謂之氏,合而言之則爲族。【趙彥衞·雲麓漫抄】姓、氏後世不復別,但曰姓某氏,雖史筆亦然。按姓者,所以統系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所自出。如周姓姬氏,所以別子孫,如魯衞毛耼邘晉應韓之分,若夫《易》云:黃帝堯舜氏作。堯舜雖非姓氏,旣是天子當一代,稱曰堯舜氏,義亦通。此又不拘姓氏之例。【柳芳·論氏族】氏於國則齊魯秦吳,氏於諡則文武成宣,氏於官則司馬司徒,氏於爵則王孫公孫,氏於字則孟孫叔孫,氏於居則東門北郭,氏於志則三馬五鹿,氏於事則巫乙匠陶。 又古者貴有氏,賤無氏,故其詛辭有曰:墜命亡氏,言奪爵失國也。詛辭見【左傳·襄十一年】。 又婦人例稱氏。【儀禮·士昏禮】祝告婦之姓,曰某氏來歸。 又樂氏,津名,在鄭。【左傳·襄二十六年】涉於樂氏。 又元氏、猗氏、盧氏、尉氏,皆縣名。【廣輿記】元氏屬常山,今屬眞定府。猗氏屬河東,今屬平陽府。盧氏本漢縣,今屬河南府。尉氏本秦縣,今屬眞定府。 【師古·漢書註】凡地名稱某氏者,皆謂因之而立名。如尉氏、左氏、緱氏、禺氏之類。 又以氏名其物。【大戴記】蘭氏之根,櫰氏之苞。 又姓。【吳志】有氏儀,後改姓是。 又猛氏,獸名。【司馬相如·上林賦】鋋猛氏。【郭璞曰】今蜀中有獸,狀似熊而小,毛淺有光澤,名猛氏。 又【說文】巴蜀山名岸脅之旁著欲落墮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揚雄·解嘲》響若氏隤。○按今《揚雄傳》作𨸝。【玉篇】亦云:巴蜀謂山岸欲墮曰氏,崩聲也。承紙切。又《元包經》剝屵氏。傳曰:山崩於地也。註:屵音蔡,氏音支。與《說文》《玉篇》義同而音異。 又【集韻】掌是切,音紙。姓也。義同𣱄。 又【廣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𠀤音支。月氏,西域國名,在大宛西。【史記·大宛傳】有大月氏,小月氏。亦作月支。 又閼氏,單于后名。【史記·韓王信傳】上乃使人厚遺閼氏。【註】閼音燕,氏音支。 又烏氏,縣名。【史記·酈商傳】破雍將軍烏氏。【註】烏音於然反,氏音支,縣名。屬安定。【前漢·地理志】作閼氏。又【史記·貨殖傳】烏氏倮。【註】韋昭曰:烏氏,縣名,倮,名也。索隱以烏氏爲姓,非是。 又【廣韻】子盈切【集韻】咨盈切,𠀤音精。狋氏,縣名。【前漢·地理志】代郡有狋氏縣。【註】孟康曰:狋音拳,氏音精。 亦作𠂩。【古今印史】𠂩,承旨切,族下所分也。古者姓統族,族統𠂩。適出繼位之餘,凡側出者皆曰𠂩。故爲文從側出以見意。
考證:〔【趙彥衞·雲麓漫抄】如魯衞毛耼邗晉應韓之分。〕 謹照原文邗改邘。〔【史記·貨殖傳】烏氏倮。〕 謹照原文鳥改烏。
◎ 说文解字详解
【卷十二】【氏部】 编号:8324
氏,[承旨切 ],巴蜀山名岸脅之㫄箸欲落𡐦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象形,乁聲。凡氏之屬皆从氏。楊雄賦:響若氏隤。
◎ 字源演变
◎ 相关查询
写法读音
相关书法
相关词语
相关成语
相关诗词